晋咸和三年,西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武林山,见一峰山清水秀、烟云飘渺,怪石嶙峋,极像了印度的灵鹫山,便喟叹曰:“此天竺灵鹫峰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
于是,慧理便叫此峰作“飞来峰”,在周遭连建寺院十余座,灵隐寺便是其中之一。
我来到灵隐寺位于西湖区龙井路1号,看到灵隐寺古色古香的褐色山墙大门,门楣上的一块金光闪闪的匾额上,题有“灵隐寺”三个大字。
进入大门,并不见寺庙,却有溪涧和秀峰扑面而来。
溪涧,名叫“冷泉溪”;秀峰,便是赫赫有名的“飞来峰”。
沿石板路向前,路两旁古树参天,山峰上尽是摩崖石刻。
又走了大约一千米,方才看见寺院的黄色院墙。又走几百米,见院墙上开一口,以铁栅代之,里面是飞檐翘角天王殿的后门。
大殿面朝飞来峰,殿檐下挂着康熙皇帝的御笔牌匾,匾上写着四个大字——“云林禅寺”。
字是好字,看上去有筋有骨,不过是,好端端的“灵隐寺”,何时变成 “云林禅寺” 了呢?
康熙皇帝一生六次南巡,五次驻跸灵隐。有一次,寺中的方丈求皇帝赐题寺名,风流儒雅的皇上信手挥笔,在纸上写了个老大的“雨”字,这雨下面的三个“口”和一个“巫”,却是无论如何也摆不下了。
皇帝是天子,天之子,就不能犯错。康熙宠臣高士奇马上前来解围道:此寺天上有云,地上有林,美景也!美景也啊!康熙一听,心领神会,大笔一挥,写了“云林禅寺”四个大字。这样一来,“靈隱禪寺”就变成了“云林禅寺”。
常言道“康熙一字值千金”。这康熙皇帝一生酷爱书法,却很少题字,但凡题上一字,便是值钱得不得了。
几年前,去了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山庄正门上有康熙亲书的匾额“避暑山庄”,这个“避”字里的“辛”,硬生生多了一横。300多年来,人们并不责怪,反称它是“天下第一错字”。只是这块“云林禅寺”牌匾,也在这大雄宝殿挂了三百多年,老百姓一直是视而不见,总管这寺院叫“灵隐寺”。
殿屋重檐下悬挂的另外一块横匾,上书“灵鹫飞来”,四个字看起来也像秃鹫一样生猛,这是近代著名佛教居士、书法家黄元秀所题。
从大殿处再向前走约三百余米,又看见一个寺院大门,原来,这个大门才是真正能进到寺院的大门。
大门在天王殿东侧,入内便看见一个雕刻精美、内容丰富的陀罗尼石经幢。
“幢”本是立于佛前,以宝珠丝绵装饰的柱杆,以流苏的晃动来藉以表麾群生,制服众魔。唐代初年开始出现石幢经,幢柱上刻佛教经文,用以宣扬佛法。
灵隐寺在天王殿的东西两侧各有一经幢,幢身八面,仿木结构,由灰岩雕刻而成。经幢原有十二层,是分段雕刻后又搭造在一起的,经幢高近12米。只是东侧这一桩,幢顶构件残缺,只剩了8米多。
据经幢所镌《建幢记》记载,石经幢由吴越国王钱弘俶建造于北宋开宝二年(969年),原立于钱氏家庙奉先寺。后吴越国纳土归宋,奉先寺废。景佑二年(1035年),灵隐寺住持延珊法师迁经幢到天王殿两侧。
石经幢尽显沧桑,但也不失最初的精美。下部三层为须弥座,分别雕刻有蟠龙祥云和佛教人物造像;幢身上刻《随求即得大自在陀罗尼经》、《大佛顶陀罗尼经》和《建幢记》等;上部短柱层均为佛陀说法图。
进入天王殿,便见殿内正中木雕佛龛中端坐着弥勒佛。
在汉传佛教寺院内,最先迎接香客的,便是这笑口常开、大肚敞怀的弥勒菩萨。
容忍、和气、快乐的弥勒佛,被中国老百姓称作“皆大欢喜”;见到它,芸芸众生中所有的烦恼都付之一笑——悲欢离合、世态炎凉、爱恨情仇、贫富贵贱……
而弥勒背后的韦陀菩萨,则手持降魔杵,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
天王殿里的这个韦陀,身高2.5米,是南宋遗物,用整段香樟木雕刻而成,是灵隐寺里现存的最古老的一尊佛像。
在古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周围有四个洲:北为北俱芦洲、东为东胜神洲、西为西牛贺洲、南为南赡部洲;四大洲中,只有北洲为净土。韦陀是南方增长天王的八神之一,居三十二将之首,常在东、西、南三洲巡游,守护佛法,故名“威震三洲”。难怪,在大殿的门楣上,悬挂有 “威震三洲”的牌匾。
大殿两侧,分列着四大天王,老百姓也叫他们“四大金刚”。四大天王各执一物,南方增长天王执剑,司“风(锋)”;东方持国天王执无弦的琵琶,司“调”;北方的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的广目天王手缠青龙蛇,司“顺”,是为“风调雨顺”。
对于老百姓来说,最盼望的莫过于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年春节一过,苏杭一带的村民便由“香头”带领,数十、几百成群,到灵隐寺来祈福。他们身挂香袋,手携香篮,腰系红带,头裹毛巾,来灵隐寺烧香祈福,祈求四大天王保佑来年有个好年头,保佑每家的蝉茧养得好,能国泰民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佛主自知民间疾苦,以“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相劝慰。这副对联,据说在天王殿内挂了1600年,成了脍炙人口的佳句!
按照佛教寺院规矩,守护寺院的韦陀,应当面对释迦牟尼佛;所以,天王殿的对面,便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是一个单层重檐三叠的歇山顶式高大雄伟建筑,仅比天安门城楼低了10厘米。
正中莲花石座上趺坐着的是佛祖释迦牟尼——乔达摩•悉达多。
乔达摩•悉达多原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在十九岁那年,他甘愿放弃荣华富贵,严格自律、修行养性,觉悟真理。人们如此敬重这位佛教创始人,把他的生日(农历四月初八)称做“浴佛节”,把他修道的那天(农历腊月初八)称为“腊八节”。
每年的腊八节,是灵隐寺的“供佛祈福”日,寺中必有腊八粥出锅、盛粥、供送等仪式。
先要供奉殿宇内的各路佛,既为天下众民祈愿幸福安康,也是表达对佛主的思念之情。
供奉释迦牟尼佛祖的仪式尤为隆重,一千位僧人、信众排成两列队伍,逐一将腊八粥、花果等贡品双手传送至殿内佛像前的供台上,一为表达知遇感恩之情,二是从中体悟蕴含在经手传递过程中的舍与得的关系。
腊八粥的食材挑捡、制备工具、火候控制,甚至搅拌时的厚薄把握,均颇有讲究。
粥里添加的糖桂花,是灵隐寺腊八粥的专擅技艺。制作糖桂花,要经过若干个工艺环节:采摘、摊晒挑拣、梅卤腌泡、晒干、烘干、盐炙、拌糖……
为了这碗腊八粥,寺院在节前的一个月便开始采购十几种食材:红枣、花生、白果、赤豆、桂圆、莲子、芸豆、糯米、粳米……再由两百余名义工手工拣选、淘洗晾干、分类备用,煮腊八粥要提前确定食材配比,根据食材物性依次下锅、搅拌、控制火候,经过十一道工序,大约两个半小时才可以起锅……
但凡在腊八节这天来寺院的,无论是居士信众还是普通民众,都可以分享到一碗上好的腊八粥。
除了来到寺院的上万民众,僧人和义工也去养老院、福利院、民工子弟学校、环卫工人处施送腊八粥。
如此看来,天下万民,都是寺院僧人们心中的佛啊!
腊八日这天,大雄宝殿前的广场上,必有方丈或高僧讲经,寺内还有诗词文赋和民间传说等众多活动。
…….
既是佛教创始人,大雄宝殿内的这尊佛祖像最为夺目:这是我国最大的香樟木雕坐像,光佛祖的耳朵就有1.3米长。佛像全身贴金,用了86两黄金,以示“坚贞不变”的决心。佛像下的莲台,是“圣洁清芬”的象征。
店内两厢站立的,是佛教的护法神二十诸天,分别掌管日、月、星、水、电、火、雨、风、雷……
大殿内佛祖两边,高竖着许多大红色的“法幢”,上百僧人坐在佛祖两侧,咏颂经文。
殿后趺坐的是文殊、弥勒、普贤、金刚藏等“十二圆觉”,意思是“圆满的觉悟”;大雄宝殿有十二圆觉这样的布局,全国只灵隐一寺。
大殿的后壁最为出彩,是以“童子拜观音”为主体的“五十三参”海岛立体彩色雕塑。高二十余米,全部用黏土,塑造了神态各异的大小佛像150尊。
雕塑正中手执净水瓶的是观音菩萨,右侧身穿红色肚兜、双手合十的是成佛的善财,左边是龙女。
善财和龙女,就是民间所称的“金童玉女”。龙女是是“二十诸天”中第十九天之婆竭罗龙王的女儿,聪明伶俐,八岁时偶听文殊菩萨在龙宫说“法华经”,豁然觉悟,通达佛法,发菩提心,遂去灵鹫山礼拜佛祖,以人身成就佛陀;善财更令人称奇,他出生时,各种珍宝随之自然涌出。
群塑分天地海三层。最上层“三十三天”中,有一尊佛形容枯槁、瘦骨嶙峋,这是释迦牟尼成佛前在雪山茹苦修行时的情形,又称“饿佛像”。
传说他吃的是白猿献的果,喝的是麋鹿献的奶,一直过着“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困乏起身”的日子,难怪世人都那么敬重于他。
左上方拿破扇子遮住脸的是济公,右壁中间手执扫帚、身黑如墨的是疯僧。相传当年秦桧害死岳飞后,到灵隐寺求签,这位疯僧用破扫帚照着秦桧没头没脑扫过去,扫得秦桧落荒而逃。
以前总以为古希腊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是不一样的。古希腊神话中的神人同形同性,是一体的。希腊神话中的神像人一样,有情欲、有善恶、有计谋,互有血缘关系;而中国古代神话虽说也是崇高的,却是无情无欲的,神就是神,英雄即为英雄。
而今,我在这个大雄宝殿内,看到人与神共处一堂,觉着人类爱好和平、伸张正义、惩恶扬善的本性到底还是一样的!
从大雄宝殿的后院,可以看见高处的药师殿。
在药师佛的左右两边,分别是手托太阳象征光明的日光菩萨和手托月亮象征清凉的月光菩萨,合称为“东方三圣”。
相传药师佛曾发愿:“要让在世的人们去除一切病痛,身心安乐。”
大殿两侧是药师佛的十二位弟子“药童”,按中国的习俗,给他们配上了十二属相的图案。
我很快就找到自己属相的“童子” ,向他祈福健康!
药师殿后面的大殿,是藏经楼,共有三层:一层地宫藏存放文物珍宝,二层“直指堂”用于讲经说法,三层藏经楼收藏经籍史书。
在藏经楼的左侧,是一个图书馆,有不少戴着眼镜的年轻僧人进进出出。在寺院里见到这样大规模的图书馆,倒着实让我惊讶了好一阵子!
从藏经楼出来,便看见高台上的华严殿。
华严殿是灵隐寺中轴线上的第五重殿,里面供奉着华严三圣——娑婆世界教化众生的释迦牟尼佛、以大智大慧闻名的文殊菩萨和大德大行闻名的普贤菩萨,三者合称释迦三尊。
在华严殿左侧,有一尊石雕像。这是为纪念中日友好30周年而立的日本僧人空海法师像。他于唐延历二十三年随遣唐使入唐学法,二年后回国,是对日本佛教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僧人。
在寺院中轴线两侧,附以五百罗汉堂、济公殿、莲灯阁、华严阁、大悲楼、方丈楼等殿。
罗汉堂里供奉着文殊、观音、普贤、地藏四大菩萨,四大菩萨分别趺坐在各自相应的道场里。
五百罗汉神态各异,皆栩栩如生。他们的平均身高有1.7米,每一尊都用了1吨青铜。像这些罗汉,当初曾是国王、太子,商人……如今,齐聚一堂,不由地叫人浮想联翩!
这四大菩萨和五百罗汉,足足占用了两个相通着的大殿。五百罗汉呈“卍”形布局;这是一种充分反映着佛教思想的古老布局方式。据说“‘卍’字是佛祖的三十二相之一,有万法唯心、万德圆融、万缘俱息之意。
济公和尚,比那些佛和罗汉都要阔气,一个人占了一个大殿。
济公原名李修缘,是浙江天台人,在灵隐寺出家,在净慈寺做书记僧,在虎跑寺圆寂。
他学问渊博,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好打不平,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
人们是如此喜欢他,虽然他不修边幅,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虽然他疯疯癫癫没正形儿;虽然他不尊佛家戒律,吃肉喝酒……他依然被列为禅宗第五十祖,杨岐派第六祖,成为南宋的高僧,人们心目中的“活佛”。
从济公殿出来,我从寺院后面的石阶路,登上了北高峰。
正是暴雨之后,站在峰顶俯瞰,见寺院隐于飞来峰和北高峰之间,林木耸秀、溪流飘飘、云烟渺渺,果然是一个充满仙灵之气的地方!
想起宋朝诗人释绍嵩的《题灵隐》:“古刹藏幽胜,山门九里松。飞空花片片,落涧水淙淙。叶积池边路,云生户外峰……”便觉着这首诗真是写得恰如其分!
好一个林隐云绕的“云林禅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