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位于我国西北,面积超过160万平方公里,是亚洲的地理中心,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节点。新疆的统一对于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都具有重大意义,对于这一带地缘政治格局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17世纪,新疆以天山为界被南北两个割据政权占有,南部为叶尔羌汗国,北部为准噶尔汗国。1672年,噶尔丹通过政变成为准噶尔汗国的统治者,他穷兵黩武,四处扩张,自封“博硕克图汗”,企图效仿成吉思汗,再度建立“大蒙古国”。清廷因为忙于平定“三藩”,无暇顾及西北,暂时没有干涉。1680年,噶尔丹获得了当地伊斯兰教白山派的支持,挥师南下,攻占喀什噶尔,吞并叶尔羌汗国。至此,整个新疆地区全部被纳入准噶尔汗国版图。
清廷统一新疆
1.清军占领哈密
历史上中原王朝如果想要经营西域,必须首先占领哈密这一交通要道。明代在这里曾经建有哈密卫,到了清朝,这里成了我们新的起点。
在清准战争期间,清廷一直企图招抚当地维吾尔人。1696年,噶尔丹在昭莫多大战中被清军击败,军队主力尽失。哈密当地官员主动投靠清廷。清军直接接管了哈密,迈出了统一新疆的第一步。
2.得而复失的吐鲁番
清廷统一新疆的第二步是占据吐鲁番,吐鲁番位于乌鲁木齐和哈密之间。但是由于该地区毗邻准噶尔汗国的核心统治区,在这里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双方大军在此对峙,都在等待机会的到来。
1716年,准噶尔汗国数千大军从伊犁出发,发动长途奔袭,击败清廷驻军,占领西藏首府拉萨,拉藏汗被害,清军被迫再次出兵西藏。为了牵制策妄阿拉布坦在新疆的兵力,清廷武力吐鲁番。清军能迅速占领吐鲁番并获得当地人的支持,主要是由于采取了平等的民族政策,将当地群众从准噶尔汗国的压迫中解救出来。
1725年,清准议和,清军大量回撤。1731年,准噶尔汗国大举进攻吐鲁番,当地清军遭到重创。雍正皇帝命令清军放弃吐鲁番,大批维吾尔人也跟随清军东撤。
同年,准噶尔汗国军队在和通淖尔之战中巧妙设置伏兵击败清军,清军损失达2万多人,准噶尔汗国取得了双方开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次年,准噶尔汗国进犯喀尔喀蒙古,在显光寺一役中大败,元气大伤。在双方已经意识到无法彻底击败对手之后,1739年,清准双方协议停战。清廷统一新疆的计划被无限期推迟。
3. 清廷统一新疆南北
1745年,准噶尔汗国的统治者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汗国陷入长期内乱。乾隆皇帝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准备彻底解决这个困扰清帝国上百年的问题。1755年,清军从乌里雅苏台和巴里坤出兵,由于准噶尔汗国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清军一举荡平天山以北的准噶尔汗国势力,统一北疆。
1755年底,准噶尔汗国降将阿睦尔撒纳举兵造反,小和卓霍集占起兵响应,在清军大兵压境之际。狡诈的霍集占居然调转枪口,攻击阿睦尔撒纳。清廷对此虽有耳闻,但是依然本着宽大的政策,没有处理霍集占,阿睦尔撒纳兵败逃往沙俄。
1757年,大小和卓感觉时机已到,发动了全面叛乱。大将兆惠在当地维吾尔族爱国力量的支持下,迅速攻占喀什噶尔。清廷还希望通过和平手段招抚大和卓波罗尼都,但是由于他受到霍集占胁迫,最终未能实现。南疆的收复标志着整个新疆历经元、明两代的混乱状况之后,再度回归中华帝国,乾隆皇帝建立了不亚于汉唐的伟大功业。
清帝国和准噶尔汗国都是地区大国,都具有较强的军事实力。清帝国能够取得最终胜利的直接原因是比较先进的制度优势,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胜利;根本原因则是清帝国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军事实力。但是清廷由于不熟悉当地情况,没有处理好大小和卓问题,为清末外来势力干涉边疆埋下了伏笔。
中亚诸国的反应
清廷入主新疆后,致力于维护边境地区和周边国家稳定,许多国家纷纷主动成为清帝国名义上的藩属国。但是由于各国国力和实际情况的不同,他们对于清廷这个“天下共主”的态度也有不同。具体可以分为完全认可清廷的国家和暗中与清廷对抗的的国家,前者包括哈萨克、巴达克山等;后者包括阿富汗、浩罕等。前者通过贸易、人员往来、甚至血缘关系保持了与清廷的稳定关系,并借助清廷维护国家稳定。而后者则是野心勃勃的地区大国,随时准备在中亚建立起霸权秩序。而清廷在中亚长期奉行的不干涉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区大国的侵略扩张。下面仅就几个有代表性的国家进行阐述。
1.捉拿大小和卓,忠实粉丝巴达克山
巴达克山是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瓦罕走廊及其北方部分地区。大小和卓兵败后逃往巴达克山,清廷先后两次派人前往巴达克山索要。由于大小和卓在伊斯兰世界里面具有较高的地位,将他们交给不属于不信伊斯兰教的清廷,会激起整个伊斯兰世界的愤怒。但是清军已经要兵临城下,巴达克山迫不得已将大小和卓擒杀后交给清军。巴达克山因此成为清廷藩属,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高度评价。
1761年,清廷查出已经归顺的大和卓之子萨木萨克身份存疑,真正的萨木萨克已经被人带到巴达克山。在清廷的压力之下,两年之后,巴达克山将大小和卓家人和亲信交给清廷,萨木萨克却神秘消失。一直梦想恢复统治南疆的萨木萨克和卓及其后代成为危害边疆的重大隐患。
2.多次挑衅,不服清廷统治的阿富汗
阿富汗本来是波斯的一部分,波斯统治者纳迪尔沙死后,阿富汗人趁机宣布独立。由于深受纳迪尔沙影响,阿富汗独立后四处征战。1748年,阿富汗人进攻旁遮普,侵犯克什米尔,在当地逐步建立起了稳定的统治秩序。
俄国学者研究认为:阿富汗以宗教为纽带在中亚建立了一个“反清联盟”,包括清廷藩属在内的周边各国纷纷致信阿富汗,希望它能带头阻止“不信仰伊斯兰教”的清帝国带来的伤害,共同反抗清廷的统治。
1763年,阿富汗遣使进京,拒不接受清廷的三跪九叩之礼,令清廷颜面扫地。还大肆吹嘘阿富汗侵略扩张取得的光辉战绩,而清廷则通过共同检阅八旗军队展示实力,双方交往的火药味渐浓。阿富汗使团离开后,清廷故意降低沿途待遇,表示对他们的不满。还有俄国学者认为,阿富汗已经将军队开进到了浩罕和塔什干一带,随时准备干涉我国边疆事务。
1765年,锡克人击败阿富汗军队,结束了阿富汗人在旁遮普的统治,阿富汗对于中亚的控制力开始下滑。1768年和1775年,阿富汗军队在大和卓之子的带领下两次入侵巴达克山,将清廷在中亚地区联系最为紧密的藩属吞并。清廷由于实施不干涉政策开始为人诟病。
3.名义上臣服,私下侵略扩张的浩罕
浩罕原属布拉哈汗国的一部分,在18世纪逐渐独立,其领土主要在费尔干纳盆地一带。面对强大的清帝国,它没有阿富汗的实力,但是依然有一颗扩张的心。
1762年,浩罕侵占布鲁特的鄂什地区,在清廷严词斥责,要求将其归还。浩罕竟然拒不撤出,声称对整个费尔干纳盆地具有主权。在清廷出兵威胁的压力之下,浩罕被迫将鄂什交还布鲁特。浩罕还企图策划侵占喀什噶尔,清廷得知后非常震惊。由于清廷的不干涉政策,浩罕不断侵略扩张,到了19世纪成为危害新疆安全的重大危险因素。
后记
1.中俄治理中亚的比较
有苏联学者认为,清帝国统一新疆后,在中亚推行扩张政策,企图吞并周边国家。他们显然套用了沙俄侵略扩张的一套错误理论,有“以己度人”之嫌。清廷的藩属首先均是自愿主动归附,而非武力强迫得来,所以一些别有用心的国家依然可以成为清廷的藩属;其次,清廷对于藩属仅有礼仪方面需求,连朝贡频率都可以根据各国实际情况调整,对于藩属国的制度、习惯,清廷更是无意改变。再次,清廷为了维持周边各国和平和地区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宗教极端势力和地方分裂势力得到了有效压制。
而沙俄对于中亚地区则是赤裸裸的武装侵占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在19世纪中叶迅速侵吞了中亚数百万平方公里土地,还向中亚大量移民,企图将该地区迅速俄化。我国的新疆在这一事件中也未能幸免,先后被沙俄掠夺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
遗憾的是,清廷在中亚虽然得到了各国的拥护与支持,但是随着国势的衰落,在中亚的核心地位最终被穷兵黩武的沙俄取代。
2.清廷制定不干涉政策的原因及其后果
清廷的中亚政策围绕管理好新疆、不干涉中亚事务的原则展开,在当时看来非常成功的,这一政策的实施有效维护新疆的长期统一和繁荣。清廷对于中亚采取不干涉政策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中亚远离中华文化核心圈,在语言、宗教、民族构成等方面和东方存在一定差异,同清廷之间不会像朝鲜、琉球那样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依然处在封建社会的清帝国为了平定准噶尔汗国已经花费了太多精力,如果继续维持在中亚的扩张,不仅不得人心,而且会对帝国的发展构成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帝国的危机。
当然清廷不干涉中亚事务的政策对新疆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主要是造成了境外分裂势力和宗教势力的扩张。浩罕势力逐渐做大,到了19世纪发生了侵略新疆的事件。和卓家族、宗教极端势力也在暗中发展,后来发生张格尔叛乱事件。但是考虑到时代局限性,我们依然可以认为清廷在维持中亚地区秩序,保障国家稳定和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