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菜根谭》有言:“人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崇尚实干精神,不信鬼神信苍生,更信人定胜天。
例如古代的万里长城,虽然是为了戍守边关,却也是堪称奇迹的建筑;现代的青藏铁路,在中国修建完成之前谁也没有想到冻土上也可以跑火车……可以说,中国人就是最相信“人定胜天”的一群人,因为这样的奇迹,我们完成过太多次。
01
在举世闻名的长征之中,红军进行了380余次战斗,攻占了700多座县城,仅营级以上干部就牺牲了430人以上。历经两年的长征中,我军穿越了14个省,翻越18座山,跨过24条河。在途中更是走过了近乎沙漠的荒草地,翻越了千年不化的雪山。这是一次独一无二的、两万五千里的奇迹。在经历了长征之后,工农红军的整体实力有了提升,得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更大的力量。
“飞夺泸定桥”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重要战役。当时红军正处于进退两难的境遇中——若用仅有的几只船将数万将士渡过河,起码需要一个月。而在士兵疲惫、武器也远远比不上国军的情况下,打滩头防卫战也会吃大亏。
而另一条路就是从泸定桥过河。泸定桥是一条什么样的桥呢?它建于清朝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名字为康熙亲赐,意思是“泸水平定”,桥头碑文上的泸定桥三字也是康熙御笔亲书。泸定桥全长103.67米,宽3米,由13根铁链支撑,是一座典型的悬挂式铁索桥。当时为了防止红军从此处渡河,国民党军队拆除了桥上原本铺设的木板,仅剩13根铁链,将其变成了南渡的天险。
02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中,决策层最终选择了走泸定桥这条路。了解过这段历史的朋友们应该注意到,对岸负责防守的国军只拆掉了铺在桥上的木板,而并没有将桥彻底炸毁,这一点也是飞夺泸定桥的计划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那么当时敌方为什么不干脆做绝呢?难道就没有考虑到失守的可能性吗?
很多人猜测当时的国军太过于自信,认为在装备领先的情况下,只需要架起机枪,就可以将对面装备简陋的红军击溃。这个理由说出来,蹩脚到有些贻笑大方。在当时委员长已经下了死命令的情况下,有哪个将领敢如此自大轻敌?必定要周全布置,严阵以待。那么究竟为什么,防守严密的国军没有选择炸掉泸定桥一了百了呢?学者们多方走访后,才还原了当年的真相。
一名川军士兵回忆称,当时上级是要求了炸断桥梁的,不过同时提出了一个前提:要等到负责围剿的一个自卫团渡河。所以守卫部队在权衡之后,选择了拆掉木板但是不炸桥,这样若是自卫团到来可以尽快铺上木板通过;若是红军到来,则可以凭借强大的火力守一段时间。在平衡上级命令的同时,又做好了意外情况的防范,这样的决策也算得上两全其美了。
03
然而,这个本来不算有疏漏的决定,偏偏遇上了处于生死存亡阶段的红军,而人在绝境中往往可以爆发出200%的潜能。为了完成这次生死攸关的战略转移,跳出国军的围剿圈,红四团冒着大雨,在崎岖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前行了240华里山路。成功抢在了参与围剿的国军自卫团之前,到达了泸定桥。
在抵达之后,红四团中又有二十二位勇士组成了突击队,实为敢死队。这二十二位英雄率先爬铁链,冒火过河,他们为战友探路,却也全部牺牲。目前,这二十二位勇士中只有八位能够确认名字,只有一位有照片留存。幸好,当年的老兵中,还有人依旧在找这22位夺桥勇士的姓名,相信总有一天,他们的名字可以被我们所有人听到。
用鲜血和生命夺来的泸定桥,成为了红军打破包围圈逃出生天的关键。经此一役,红军保留了大部分的有生力量,也开始培养与国军对抗的资本。泸定桥之战,也成为了近代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
结语
《东周列国志》有言:“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正所谓事在人为,打败我们的往往是自己内心的恐惧。而红军的长征精神就像一座闪耀的灯塔,照在我们前行的路上,告诉我们只要不断努力,就没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参考资料:
《东周列国志》
《菜根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