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紧张局势加剧,经常被视为新时代的冷战,双方的战场由贸易战已明显延伸到科技战,产业要为此付出多大的代价?
德意志银行科技策略师 Apjit Walia 试图量化这个数字,他采取由上至下的方式,分析全面冷战对资通科技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ICT) 的影响。他估计,中美科技摩擦所导致的需求中断、供应链动荡以及由此产生的「科技墙」,可能会在未来 5 年内,使整体行业损失超过 3.5 兆美元。
为了更进一步探讨中美的地缘政治风险,德银利用机器学习创建了一种系统,以量化冷战的强度,并定名为「科技冷战指数」。不令人意外,这一指数自 2016 年以来上升,自今年 4 月开始,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加剧了这一风险,造成指数站上历史新高,此后持续上升。
德银科技冷战指数 (图表取自 Zero Hedge)
在 4-6 月所做的趋势调查显示,有 41% 以上的美国人及 35% 以上的中国人,不愿意购买彼此的产品,随着美国大选年来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地缘政治动态。
冷战对全球资通产业的影响
自 1970 年代以来,美国和中国一直在增加科技实力,并开始前所未见的融合。历经 40 年的发展后,创造了复杂的需求及供应链网络,形成相互依存的关系,也增加了分析上的难度。
在这一背景下,德银认为,科技冷战的影响可以由三方面切入,分别是:中国国内需求的下降、全球供应链的转移成本,以及不同科技标准形成「科技墙」所带来的成本上升。
中国国内需求
在全球范围内,中国约占 ICT 行业收入的 13%,每年约 7300 亿美元。但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中国科技行业的需求,这些需求在经过一定的增值、组装和包装后,再出口国外,这构成了供应链风险。
再出口组合的范围有很大差异,包括主要提供国内消费的软件,其再出口偏低或没有,再到转出口的半导体、电子元件、计算机硬件、计算机周边、电子设备等等,再出口约在 5%-75%之间。整体而言,整个 ICT 行业的再出口需求的加权平均值为 45%,扣除之后,属中国的终端需求约占 55%,近每年 4000 亿美元收入。
德银指出,在最坏情况下,资通产业要蒙受这些收入的损失,持续 5 年以上。
供应链风险
供应链成功转移可能需要 5-8 年的时间,但一些看法认为需时要 10 年以上。将供应链移出中国,最主要会转往越南、印度及马来西亚等地,但与中国相比,这些地区缺少基础建设、群聚效应及熟练的劳动力,必须有所升级。
专家认为,供应链移转的最主要成本,将落在最终产品的生产上。当他们移往中国以外时,多数电子元件厂商只是将半成品或原料运送地,移转到国外。否则,将需要更大的重建成本。
德银预估,与中国相关资通产业的账面价值约 5000 亿美元。而根据技术专家的看法,重建供应链的平均成本约为账面价值的 1.5 到 2 倍,因此德银将供应链移转的过渡成本,以 5-8 年时间,花费 1 兆美元来计算。
科技墙风险
科技冷战不只会造成需求与供应链移转的冲击,科技公司将不可避免地要在「不结盟」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高效率营运,并同时遵守两个相互竞争的全球标准。
标准的差异可能会以多种方式增加成本。增加制造商的研发、设计、产品开发和相关成本上的花费。
同样地,不同的科技部门在此成本上有相当大的差异,德银预计,科技墙对资通产业的影响,可能在 2-3% 的增量成本 (资本支出、人力) 或每年 1000-1500 亿美元之间。一段时间后,随着规模经济的到来,这些成本将被吸收,但是平均需要大约 5 年的时间,累计至少 5000 亿美元。
科技冷战成本估算 (图表取自 Zero Hedge)
二阶和三阶效应
德银指出,除这 3 个因素之外,也将也将有交叉效应和二阶效应。例如,在「一带一路」背景之下,资通产业市占的损失不仅限于中国,还可能扩大到与中国相关的市场,这会产生交叉效应。又例如,受经济不景气拖累,可能产生二阶效应,但这部分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资通产业与中国 (图表取自 Zero Hedge)
不过德银指出,虽然估计由科技冷战在 5 年的潜在影响达 3.5 兆美元,但实际结果,显然取决于两国如何处理经济和地缘政治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