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为10.8万亿,环比上月下降了10109.2亿。
2020年来,结构性存款连续4月增长后至4月末达到历史峰值。5月首度下降3000多亿,6月再度下降1万亿。主要因为监管部门要求商业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抑制空转套利。
某股份行资产负债部人士表示,我们要求6月末结构性存款余额下降到去年年末的水平。因为6月末到期的规模比较大,规模相应会下降很大一部分。
从类型看,5月结构性存款大幅下降主要受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下降带动:当月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下降6000多亿,贡献了当月总降幅的六成。
央行在附注中解释称,中资大型银行指本外币资产总量大于等于2万亿元的银行(以2008年末各金融机构本外币资产总额为参考标准),包括工行、建行、农行、中行、国开行、交行和邮政储蓄银行。其他则是中小型银行。
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的规模一直较高,2020年进一步显著抬升,4月末存量规模达到5.6万亿,占存量规模的46%。从结构性存款占同类型存款比重看,中小银行单位结构性存款占其单位存款的12.5%,显著高于结构性存款占总存款6.5%的比重。
另据融360,6月份以来结构性存款呈现出“量价齐跌”现象,发行量及产品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均明显下降。
据融360大数据研究院不完全数据显示(主要监测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2020年6月结构性存款发行量为559只,其中人民币结构性存款511只,外币结构性存款48只。
6月份发行的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平均期限为147天,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为3.93%,环比下降61BP,国有银行平均预期最高收益率要低于股份制银行。结构性存款到期收益率整体上呈小幅下降趋势。
今年春节后,为应对疫情负面冲击,央行大量投放流动性,并引导资金价格快速回落,企业信贷、票据、发债融资成本均出现了明显下行,另一方面由于净值化理财产品的转型进程慢于预期,同时银行揽储竞争激烈,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的收益下行缓慢,因此出现了企业通过低成本融资再投资结构性存款的套利模式。4月,结构性存款存量规模突破12万亿创历史新高,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总理5月下旬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表示,应对疫情冲击既要把握力度,还要把握时机。特殊时期要有特殊的政策,叫作“放水养鱼”,没有足够的水,鱼是活不了的。但是如果泛滥了,就会形成泡沫,就会有人从中套利,鱼也养不成,还会有人“浑水摸鱼”。
此后,央行货币政策边际偏紧,市场利率逐步上升,一定程度上压缩此前企业的套利空间。
“资金价格抬升会使得企业融资成本上行,可以部分减少套利空间,但难以区分企业融资目的,不符合当前‘降低实体融资成本’的主要目标。”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表示,“更有效的方法是约束企业投资端的收益回报和业务规模,一方面继续规范银行揽储和存款利率定价行为,另一方面通过行政监管的方式约束结构性存款的规模。”
6月以来,部分商业银行陆续收到银保监会的窗口指导,要求规范结构性存款管理,且在9月底以前压降至年初规模,年底前进一步压降至年初的2/3。
6月12日,北京市银保监局发布《关于结构性存款业务风险提示的通知》,要求结构性存款增长过快的银行逐月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杜绝“假结构性存款”、“企业套利”与“资金空转”。
周冠南表示,结构性存款的压降并不一定造成(存款)总量减少,更多会造成存款在银行体系内的转移。从结构性存款的市场分布看,中小银行由于品牌优势不足,更依赖结构性存款等高息揽储工具,一旦监管直接约束其规模,则可能造成部分存款客户流失至其他银行。当然,基于套利目的的结构性存款会有所减少。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