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越抗美战争胜利后,1975年春节前夕,越南给我们送来了特殊的“春节礼物”--缴获的美军武器装备。这批礼物被运至北京南苑机场,共有十几种,国内相关单位对这批样品进行了认真的测绘分析,对我国武器装备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前两篇我们介绍了陶式反坦克导弹、BLU-82燃料空气炸弹,本篇继续。
火炮与电视制导炸弹
这批战利品包含多种火炮,如M109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M107型175毫米自行加农炮、M102型105毫米榴弹炮等。其中对M109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的测绘,不但对我国自行研制PLZ-0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有重要参考价值,而且对我国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在科威特市场战胜M109成功出口有很大的帮助。175毫米口径火炮始终没有走入我们的视线,但M107的底盘差点发挥重要作用。
80年代“蜜月期”我国和布尔博士有过深入的合作,引进了155毫米火炮与枣核弹技术(更多内容可点击文章链接:引进吸收、青出于蓝,国产155加榴炮的发展之路);接着双方开始合作研发203毫米榴弹炮,有牵引和自行两种版本,甚至还在谋划舰炮版。其中自行版的样炮就使用M107型175毫米自行火炮的底盘嫁接203毫米牵引式火炮,该炮战斗全重28.5吨,最大速度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720千米,最大爬坡度33度,越壕宽为1.9米,高低射界+2至+55度,方向射界左右各30度。后来要不是经费紧张,203毫米火炮研制进度被暂缓,M107的底盘还能讲出更多故事来。
相对于火炮,中国对于AGM-62A"白星眼"电视制导炸弹就陌生多了。越南战场,虽然激光制导炸弹初露端倪,小斗犬空地导弹也广泛使用,但针对的都还是高价值目标,无控炸弹依然是空袭的绝对主力,并不比二战高明多少。AGM-62“白眼星”是一种低成本电视制导炸弹,由1枚1000磅的MK83低阻通用航空炸弹加装电视引导头、弹翼控制装置和安装在弹尾的信号数据传输装置组成。曾经的“老大哥”苏联获取未爆的“白眼星”后开战仿制,但因为技术原因,80年代初才研制出首枚电视制导炸弹KAB-500KR。小编推测我们也进行了相关研究,但并未取得突破。
90年代末,KAB-500KR与KAB-1500KR两种电视制导炸弹作为配套武器随苏-30MKK进入中国,我们在此基础上再次逆向研发,C-701小型电视制导反舰导弹、YZ-200电视制导炸弹纷纷出现。在消化外来技术的基础上,我们还研发出红外成像电视导引头,使电视制导武器具备全天候昼夜作战能力。目前,国产主力空地导弹是KD-88,该弹就可采用红外成像电视导引头,其外贸版CM-802AKG发射重量680千克,射程230千米,数据链通信距离为280公里,技术水平已超过俄罗斯KH-59M导弹,与美国的AGM-84H/K SLAM ER(增程斯拉姆)不相上下。
这种曲折的发展模式绝非个例。1958年9月24日,在温州以东空战中,海军航空兵王自重烈士驾驶1架歼-5与12架敌机遭遇,在击落2架敌机后,被对岸F-86发射的AIM-9B空空导弹击中,壮烈牺牲,这也是历史上空空导弹取得的第一个战果。战后,我方捡到了“响尾蛇”的残骸,还找到了数枚脱靶未炸的导弹。国家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进行测绘复制,项目代号“55”。1959年5月,“55”号导弹由测绘转入仿制阶段,各项工作向前推进,完成了比较完整的产品图。
苏联得知我国获得了“响尾蛇”的残骸,非常重视,一方面派人帮助分析研究,另一方面索取测绘资料。获得第一手资料后,苏联如获至宝,即着手仿制,得益于强大的工艺基础和技术储备,苏联先于我国在1960年仿制成功,取名为K-13,后来又统一命名为AA-2空空导弹。1961年,中国军事代表团赴苏联商谈引进米格-21歼击机时,苏联同意将他们仿制成功的K-13导弹随米格-21歼击机一起转让给中国。从1962年获得K-13的资料,到1967年霹雳-2导弹定型,又用去了5年。可以想象,鉴于当时的工业、技术实力,如果单纯凭借国内科研力量,消化“响尾蛇”的技术可能需要10年以上。
这也充分说明,利用特定时间窗口(或者叫机遇期),抓紧引进国外先进武器装备,对于国防工业有非常明显的助推作用。如今,经过30 年的高速发展,值得从俄罗斯等国引进的武器装备越来越少,不少领域我们已经实现超越,今后更需、也只能自主创新!不得不说,在机载精确制导武器方面,不管是俄罗斯还是中国与西方国家差距较大,虽然近些年有明显进步,可供选择的空地武器、精确制导弹药依然较少,虽然已经出现了防区外布撒器,但类似JASSM、“风暴阴影”、“金牛座”的战斗机用空射巡航导弹并未出现,装备此类武器迫在眉睫。
钢珠战斗部
提起越南战场的战利品,一种小型炸弹不得不提,那就是波萝弹。它虽然不在1975年这批战利品之列,但却是中国军民的“老相识”。BLU-3/B是美国制造的一种小型航空杀伤炸弹,形如菠萝,故得名菠萝弹,也称筒形钢珠弹。它体积很小,弹长9.5厘米,直径7.5厘米,仅重0.785公斤,装药0.162公斤,内装直径6.35毫米的钢珠240-250粒。它被作为集束炸弹(子母弹)的子弹药使用,每箱可装114颗,也可使用机载布撒器抛撒。
波萝弹一撒一大片,着地后钢珠高速飞溅,密度很高,防不胜防,还像炸豆一样发出噼里啪啦的撞击声,心理威慑作用极大。波萝弹可用来杀伤人员,破坏车辆、飞机、雷达等装备,为应对波萝弹对我高炮部队的威胁,1971年国家紧急安排6个省市14个工厂赶制3.5万套防弹衣运往越南前线。钢珠弹并非新型武器,类似的空炸榴弹(榴霰弹)19世纪末就已成熟,在日俄战争中就有使用;钢珠作为球形预制破片,在地雷、手雷中也被大量应用。
与圆柱形、正方体、三棱柱预制破片相比,当战斗部的装药结构尺寸一定,单个预制破片的质量一定的时候,球形预制破片装填数量最少,但爆炸后平均速度最高,有试验显示同样弹体,球形预制破片可装864个,飞散速度2029.4 米/秒,三棱柱预制破片可装填最多,为1530个,但平均飞散速度最低,为1508.1米/秒。通过援越抗美,我们对钢珠战斗部的威力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在各种弹药中推广这种战斗部,从火箭筒到火箭弹,再到航空炸弹,都有了钢珠战斗部或钢珠子弹药,大大提高了人员杀伤弹药的威力。
苏联人为RPG火箭筒配备了OG-7型反步兵破片弹,这种弹药就是一个细长杆,全口径发射,里面装200克高爆炸药,外壳有预制破片凹槽。测试中,这种弹药可以对半径150米内的无防护目标和半径7米内的有防护目标造成杀伤。我国也为40火配备了专用人员杀伤弹药,这种弹药在碰撞地面后会在一个额外的发动机作用下跳到半空中爆炸,释放600多颗钢珠,堪称火箭助推跳雷,也算一种创新吧!
如今,随着技术的进步,除钢珠外出现了更为高端的选择--钨制弹丸。2002年,美国陆军武装研究开发工程中心根据驻韩美军提出的主战坦克在100-300米攻击集群步兵的需求研发了XM1028反步兵霰弹。研制过程中,研究人员考虑了多种弹丸结构,如飞镖、钢珠和钨制弹丸。最终选定直径为10毫米的钨制弹丸,每枚炮弹内含1100颗,每个弹丸重9.3克,相当于一颗7.62毫米NATO弹的弹头,可轻松击穿防弹衣,甚至能将砖墙击倒,杀伤墙后人员,非常适合对付有生目标。
2017年,美军为M1A2坦克订购了可编程的XM1147多用途炮弹,用于取代M830破甲弹、攻击直升机的M830A1破甲弹、M1028反步兵霰弹,以及用于摧毁路障的M908破障弹。该弹有3种引爆模式:立即引爆、延迟引爆、空中引爆,延迟引爆可用于对付土墙、掩体后的敌人,空中引爆效果见第一张动图,可以想象实战中现场该有多么惨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