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日
一
村
在我心中最美丽的地方,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无论我飞多高、走多远,梦回牵绕的还是那个村……
院峪村
院峪位于东里店东七里,沂河北岸,红水河东岸,依山傍水.十二个姓氏,王姓居多。总面积三千亩.为平缓山岭地带.产黄金桃、苹果、葡萄、冬、核桃、玉米、花生、地瓜等。
据西寺庙碑记载,唐朝盛行佛教,时在村东峪建寺院一座.又据史书考证,村东有松山即古称浮来山,为鲁隐公八年莒、鲁会盟处,又是闵子骞隐居地。又相传仲由亦到此处.故历代建有闵仲祠.尚有洗墨池曝书台等多处遗址.据村西古墓群考古发现六千年前先祖已在此繁衍生息。宋时张、王、李、蒋四牲迁此定居.时有“上寺下院”之说,又因地处山谷内,以此取名院峪。
20世纪初,院峪村民在北沙岭子、石泉地上经营土地时,先后挖出质地坚硬、如青玉着匀称小白点样的3块光滑的石头。这些石头有着共同的特点:一是明显地被磨制过,二是大小形状呈斧头状,三是这些石头不是本地石头。后经县文物管理部门专家鉴定,确定是新石器时代石斧。
闵仲书院位于沂源县东里镇院峪村(时属沂水县)东北的松山脚下,为沂水古八景之一。相传孔子弟子闵子骞和仲由(字子路)曾在此读书,书院内有子路的磨剑石和闵子的晒书台。据志书记载,闵子书院(闵子祠)创建于五代时,在沂水县城西北八十里的闵公山中。宋代曾经予以修葺。明正德八年(1513年),沂水知县汪渊修复遗址,称“闵子书院”,此时尚未与仲由并称。到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汝南人李汝楫任沂水知县,到此探访时发现了子路依栖岩,并在文庙北山的悬崖峭壁之下发现古洞,“深广如屋,履之登登有声”,后人称之为圣人洞,洞旁有一断碑,上刻宋元丰年号,虽然剥蚀残缺,仍能读出部分碑文内容。
又在岩石的南面,发现了闵子的晒书台,于是上表呈请,以闵子、子路并祀其中。山东巡抚等同意闵仲同祭,当时表中有“闵仲书院.”之称。康熙《沂水县志》卷一“山川”载:县西北“八十里,为闵公山,环山皆石,环石皆松,青被崖谷,相传闵子避地。其中有子路依栖岩,故又谓‘二贤庄’,春秋奉祀。”隆庆三年(1569年),当地士民再次捐修。
清朝建立后,书院仍在。康熙六年(1667年),训导陈经纶组织调用附近四个社的民力,修瓦房三间,草房十四间,购地四亩五分。乾隆三年(1738年)知县沈应震拆毁了一些佛教寺庙,筹集了部分资金再次修建学舍,并“延师诵读”。至嘉庆年间,州府有关部门予以重视,对书院情况予以检查讯问。嘉庆二十年(1815年),知县侯燮堂立碑记述书院建立经过。书院延至民国后停办。
六十年代,沂源县师范在此设立。1975年,韩旺铁矿筹建处曾在此办公。
来源:掌上沂源
与世无争的农家精神生活
是城里人所不能体会的
如果你是一个有故事的沂源人,请@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