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虽然早在春秋时曾子就说过对待死亡要“慎终追远”,但我们始终缺乏对死亡的教育。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一词代表不吉利,一旦有人提及,旁人马上说道:“呸呸呸,胡说啥呢!”当蒙童问及时,我们或冠以之“他永远睡着了”“他去了一个很远很美的地方”等美名来打哈哈。
直视死亡,敬畏生命
《活着》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二喜死后,苦根被福贵接到家里。天黑了,苦根吵着问福贵:“我爹怎么还不来接我回家?”福贵一开始非常隐晦地表达二喜无法来接他的事实,但耐不住苦根的追问,福贵说出事实:“你爹死了!”彼时的苦根并不知道“死”究竟是什么含义,他天真地说着:“我知道他死了,但他怎么还不来接我?”
面对死亡,很多时候我们都处于孩子这种无知的状态,以至于不知道该如何面对死亡和生命。司马迁曾说“人固有一死”,而我们却始终不曾直面死亡终将来临这一事实,总觉得它太过遥远,于是有人就对生命生出轻贱之意。
几天前,刚出商场,发现路边的人们都很奇怪,正纳闷大家为何都驻足观望时,一阵哭声突然从头顶传来,原来有人想轻生,幸而最终没有发生悲剧。
近些年,青少年自杀和他杀事件较以前普遍,据有关人士表明,在一定程度上,他们是受到游戏的影响。因为在游戏这个虚拟世界里,被对手干掉了,还可以充血复活,死亡并不是一件重要的事。
类似的一幕幕,总在不断上演,好似死亡就像生一场小病无关紧要。每个人都是一本书,出生是封面,死亡是封底,当真的走到生命尽头的那一刻,我们终将臣服于死神,不会再有第二次机会。
我们从未直面过“死亡”这一话题,也就从未想过自己的一生如何才能过得更有意义。袁君曾主持过一位富豪的葬礼,她在逝者生前的日记中发现富豪的快乐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事业的成功,而是一次上班路上车子意外抛锚,走路上班时看到一朵盛开的迎春花。
李白有句话说得极好:“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生来之不易,死却易如反掌。每条生命都是通过了上忆队伍的马拉松、免疫排斥等巨大考验,才来到世间。只有正视死亡,才能明白生命的珍贵;只有懂得死亡的真谛,才会敬畏生命!
尊重死亡,让死亡有尊严
老子曾说“出生入死”,死亡是生命之必然。然而,因为我们内心恐惧、抵触死亡,所以常常不知所措。
村里有位爷爷,常年受病痛折磨,去世前几年,病情越发严重,总是咳血,常常疼得整宿睡不着觉。他自知无药可治,又实在受不了病痛的折磨,就央求家人买安眠药,让他可以走得舒坦点。但家人怕背负“不孝”的罪名,怎么也不同意。有天,爷爷趁家人不在,偷喝了农药。被发现后及时送到医院救治,爷爷醒过来后,哭求着说:“就让我走了吧,我不想再受折磨了!”
冯友兰曾说:“畏惧死亡,忧虑死亡的到来,都是人类不幸的主要来源。不过这种畏惧和忧虑可以由于对事物自然本性有真正的理解而减少。”
有人曾提出一个疑问“如何让一根香蕉变成你?”众人皆觉这个问题莫名其妙,香蕉怎么可能变成“我”?那人不紧不慢地说着:“吃了它,它就变成你身体的一部分了。”死亡何尝不是如此,是我们由一种介质变为另一种介质的过程。庄子认为生死是“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
六祖慧能预知自己圆寂之日快要到来时,召集弟子们再次说法,并告知这一消息。弟子们听后皆痛哭流涕,唯神秀神情如常。慧能叹息道:“只有神秀领悟了,你们这些年究竟是修了什么道呀?如果你们知道我要去往哪里,就不应该悲伤!”并告诫弟子们说:“我灭度后,如果你们像世俗人那样对待我的死亡,就不是我的弟子!只要能识得自己本心,就能见自心本性原来无静无动、无生无灭、无来无去。”
蔡崇达的外婆去世前,给他留了最后一句话:“黑狗达不准哭。死不就是脚一蹬的事情嘛。要是诚心想念我,我自然会去看你。因为从此以后,我已经没有皮囊这个包袱,来去方便多了。”
“生而有死”其实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人要平静地顺着这个自然过程。“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当我们学着了解死亡的真谛,才能理性面对死亡、尊重死亡,才能让死亡有尊严。
好消息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