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的一天,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行为心理学家斯金纳正乘坐火车前往某地参加会议。在车上,他看到一则来自欧洲的报道,德国飞机又一次对盟国实施狂轰滥炸。斯金纳思忖,难道就没有一种更精确的炸弹袭击德国,制止希特勒的暴行吗?
此时,火车的轰鸣声惊起了一群生活在铁路沿线的鸽子。忽然,一个大胆而新颖的想法出现在斯金纳的脑海中:鸽子不仅辨别能力强,善于长途飞行,而且易于驯化。能否用鸽子制导炸弹,准确地打击德国境内的目标?斯金纳将他的灵感定名为“鸽子计划”。
回到实验室,他立即投入研究,经过不断修正,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斯金纳连夜写信给“全国发明家协会”,希望这一发明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作用。然而对方认为这个发明与军事没有关系,婉言谢绝。斯金纳不死心,又向该协会下属的“国防研究委员会”提出申请,也没成功。
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上下掀起战争动员热潮,斯金纳敏锐地意识到这是让“鸽子计划”起死回生的机会,于是再次要求“国防研究委员会”重视这一发明,并将试验情况拍成影像提交。这次,“国防研究委员会”不仅表示感兴趣,还提供经费资助“鸽子计划”。与此同时,一家民间公司也对这一发明表现出极大热情,明确表示愿意提供技术支持。于是,斯金纳开始信心百倍地将“鸽子制导系统”改造为“鸽子导航仪”。美国军方也对导弹进行改造,便于容纳鸽子。为了尽快用于实战,斯金纳精心选购鸽子加以训练,并与为国防服务的“科学研发处”签订了开发“鸽子制导炸弹”的合同。
就在斯金纳将要迎接成功的曙光之时,1943年5月,制导武器首次在战争中使用,英国空军轰炸机投下一枚声寻的鱼雷,击中德国潜艇,使之遭到严重毁坏。9月9日,德国飞机首次投掷一枚无线电制导滑翔炸弹,击沉意大利战列舰。这些新的制导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推动了制导武器的快速发展。此后,美国先后使用无线电、雷达、电视制导等各种技术攻击德国的重要目标。此时,原子弹的研制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人们很快对“鸽子计划”失去了兴趣,美国官员们也不希望将武器交到没有电子系统可靠的鸟类“手中”,军方人员也对一群全副武装的鸽子在天空中飞翔的景象感到不安。于是,“鸽子计划”被正式取消。
二战结束后,美国海军出于对付苏联水面舰艇的需要,曾经重提“鸽子计划”。可是在电子导航系统日臻完善的背景下,该计划只是昙花一现,最终被彻底尘封于档案柜中。
有趣,有料,有深度
关注公众号淘历史,和T君一起读历史
作者|马骏杰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