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就是矛盾的综合体,从古到今我们崇拜英雄却又渴望和平,往往为了体现英雄的伟大,就忽略战争的残酷。二战的欧洲因为一位狂人,数千万人家园被毁、生灵涂炭;无数德国年轻人被裹挟走入战场,或许没有人觉得他们是无辜的,“原子弹下无冤魂”亦是这个逻辑。几十年过去了,时间弥合了战争的伤疤,也带来了军事科技的进步,让武器变得更加凶残、可怕。小编努力从历史的长河中捡拾几个细节,就是为了让您明白,真实的战争究竟多么残酷!
宁死不当战俘
战俘的命运有多惨,我们可以看看惨绝人寰的巴丹死亡行军,120公里死亡1.5万人!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后,日本陆军也开始侵略菲律宾,巴丹半岛上的美菲守军与日军激战4个月后,于1942年4月9日向日军投降,总人数约有7.8万人,当时日军只有3万人。近8万降兵被押解到120公里外的奥德内尔战俘营,日本十四军司令官本间雅晴中将下达了一道臭名昭著的命令:“对于不能走到战俘营的俘虏一律消灭”,本是正常的120公里被日军变成了血腥恐怖之路。4月9日,“巴丹死亡行军”开始,近8万美菲联军士兵顶着38度高温走在小路上,每个战俘8天的食物,只是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米饭团”,只要哪个战俘稍微停顿一下,哪怕是不留神出列或是没回答日军的问话,立刻就被日军“朝他虚弱的身体连扎四五刀”,为保命不敢停顿的战俘们,连屎尿都拉在裤子里。
最致命的是缺水,菲律宾毕竟雨水充沛,即使日军不给水喝,沿途也有泉水甚至水井,前去喝水的战俘立刻会被射杀;直到路过一些臭水沟般的“水源”时,日军士兵才会发下“善心”,让他们去喝这些充满细菌的污水,喝得慢的,还会被心血来潮的日军突然杀死,即便如此,渴到致幻的战俘因抢水发生踩踏。一些战俘因饮用污水患上疟疾等疾病,战俘一旦被确认患病就会被拉出来刨坑活埋。每天夜里,战俘被关进库房,勉强能紧挨着躺下,上厕所也只能原地解决,第二天醒来,屋子里总会留下一批尸体。一路无食无水,沿路又遭日军杀戮,120公里居然有1.5万人丧命,成为震惊世界的战争罪行与虐俘事件。日本投降后,本间雅晴被捕,1946年在菲律宾被枪决。
看到巴丹死亡行军中美菲军人的悲惨经历就能明白,为什么有些人宁愿“光荣”也不当俘虏,能够选择光荣、痛快地离去未尝不是一种解脱。二战后期,随着战局改变,日军的心态也发生了变化。小笠原群岛有个岛屿叫父岛,这里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在父岛附近被击落,幸亏他拼命往海里游,加上战友鼎力相助,最终被美军潜艇救回,否则历史必定被改写。由于美军执行跳岛作战,父岛开始并未成为美军目标,硫磺岛激战正酣时,这里还算平静。1945年前,父岛的运输线一直很畅通,粮食补给充足,军官还能喝到配给的清酒,小日子非常滋润。但小笠原群岛驻军司令立花芳夫对此并不满足,他打起了被俘飞行员的主意。
他可不是想把战俘的口粮据为己有,而是将飞行员作为食物吃掉。美军在父岛一共有8名飞行员被俘,无人幸免,4人成了日本人的下酒菜。1945年2月23日,厄运降临到19岁的马弗·马尔尚(Marvie W. Mershon)和格雷迪·约克(Grady Alvan York, Jr.)少尉头上,马尔尚死于日本军刀之下,日军挖出了他的肝脏,并且砍下他的一条大腿,从腿和手臂上割下2.7公斤瘦肉。在立花芳夫的司令部,这些肉配上鱼、蔬菜、面条,被做成了日式寿喜锅。之后霍尔德的遭遇更为凄惨,不但躯干被作为刺刀的靶子,还被军医作为授课标本,肝脏更是成为烤串的食材。现场有人不愿食用,还被在场的其他军官嘲笑,乃至赶出宴席。有人统计,盟军战俘在日军手下死亡率为27.1%,但在父岛死亡率高达75%。战后,带头的立花芳夫中将、吉井大佐等5人被处于绞刑,其他负责斩首、肢解的士兵都被处以5至20年不等的有期徒刑。类似的场景还出现在新几内亚群岛,一位英联邦的印度战俘哈塔母阿里(Hatam Ali)证实,每天都有一名健壮的战俘被带走,杀死后日军分而食之,一共有100人左右被吃掉;为了保证肉质新鲜,直接在活人身上割肉,然后把人扔到沟里;因为没有致命伤,受害人还得在痛苦中挣扎,直至死去。
为何舰船被击沉,舰员凶多吉少?
近期,年度战争大片《灰猎犬号》上映,全程无尿点的剧情一下子把我们带回了1942年2月的北大西洋中部海域,这里因为缺少岸基飞机的护航,成为德国U型潜艇“狼群”捕食的乐园。片中HX-25护航船队由37艘运输船和4艘护航舰艇组成,他们在付出了6艘运输船和1艘驱逐舰的代价后,终于抵达英国,将补给运至前线。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更加残酷。1942年是德国潜艇最疯狂的年份,U型潜艇战绩最高的11月,一个月就击沉盟军运输船119艘,总吨位74.3万吨。折算下来,11月平均每天就有4艘舰船折戟大西洋,吨位2.5万吨。您可曾想过,这些舰船沉没后,水兵和船员是怎样的处境?
在茫茫大海,一旦船只被击沉,迎接船员的命运是非常悲惨的,这点从电影可见端倪:
- 德波蒂科号(Despotiko)商船最先被击沉,42名船员被救援船卡德纳号救起;
- 夜间狼群开始了大屠杀,5艘商船被击沉、2艘受损,幸存者只有23人,210人死亡,其中油轮瓦斯科(Vasco)号,只有4人获救;
- 天亮后,古斯塔夫王号被击中,不到3分钟即沉没,没有幸存者,随即鹰号驱逐舰被击沉,最终只能弃船。
电影结尾的字幕显示:大西洋上,超过3500艘舰船被击沉,损失的货物高达几百万吨,72200人长眠于此。还有统计显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仅英国皇家海军就有45万人在海中丧生。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大的伤亡,影响水兵逃生的因素都有哪些?
- 运气特别差的话,所在舱室被击中,直接凉凉。虽然战列舰都有厚厚的装甲防护,但在16英寸巨炮1吨重的穿甲弹面前也得小心谨慎。德国“俾斯麦”号战列舰司令塔直接被英国罗德尼号战列舰击穿,里面一票高级指挥员直接凉凉(实际上“俾斯麦”非常抗揍,一共挨了约400发炮弹,其中90发为战列舰主炮,还被命中了6-8枚鱼雷)。
- 运气比较差,军舰在短时间内直接沉没,看着犹如迷宫的甲板下通道,再遇上好火灾和浓烟,你确定能逃的出去?反正排水量4万吨的“胡德”号1418名舰员中仅有3名幸存,他们的工作岗位分别是舰桥上的信号兵、与之不远的罗经舰桥,还有一个是甲板上102高炮的炮手。
- 运气差点,所在舱室进水,水密门关闭,或者由于变形、水压无法打开,听着钢铁承受压力扭曲的声音,眼睁睁看着水位升高,凉凉。
- 运气再好点,舱室门能打开,但随着军舰侧倾,平时在右边的舱门可能就到了头顶,没电、没灯,能不能逃出去,就看功夫和人品了。
- 运气再再好点,逃到了舰体外部,但随着军舰慢慢倾覆,即将到来的很可能是锅炉爆炸或弹药殉爆,很可能会在爆炸中遇难,这种场景在“巴勒姆”、“大和”号战列舰,以及其他许多战舰上都出现过。
千万不要以为逃离舰艇就能保命。二战时救生艇还比较落后,木质救生艇往往不易释放,落水是大概率事件,但穿好救生衣落水未必是大概率事件,能不能抓住一块救命的木板或许就决定了水兵的命运。落水后,影响水兵逃生的主要威胁还包括:
(1)低温。低温是落水者生存的头号大敌,人在水中能够生存的时间是因体质、环境而异的;当水温在20度以上时,生存时间不定;当水温在15-20度时,生存时间约12小时;当水温在10-15度时,生存时间约6小时;当水温在4-10度时生存时间约为3小时或更少;当水温在2-4度时,生存时间将少于1.5 小时;而当气温在零度左右时,生存时间不会超过45分钟。最典型的例证当属1912年“泰坦尼克”号海难,虽然1小时10分钟后救援船就到达了现场,但未登上救生艇的1500多人中,只有6人获救,电影中杰克就是被北大西洋冰冷的海水夺取了生命。军舰中,德国“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沉在了北极圈,近2000名舰员,只活下来36个。
(2)脱水。漂浮在海上,别看周围都是水,却一口不能喝。因为海水的盐浓度约为人体液的4倍,超出了人体肾脏排泄盐的极限,喝完海水不但起不到补水的作用,反而造成排尿增加,人体脱水。在水温较高的热带海域,虽然降低了低温风险,暴晒和脱水变得致命。二战中落水的士兵回忆:天亮的时候,你会祈祷赶紧天黑,让我们凉爽一下;天黑的时候,你会赶紧祈祷天亮,让我们暖和暖和。
(3)鲨鱼。最有名的鲨鱼袭击事件发生在1945年7月30日后的几天,这时距日本投降只剩下不到半个月时间(8月15日)。30日凌晨0点02分,日本伊-58号潜艇呈扇形向“印第安纳波利斯”号重巡洋舰射出了6枚鱼雷,2枚命中舰首和舰桥下方舰艇,海水瞬间涌入致使船体右倾15度,电报员仅仅发出SOS求救信号,海水就淹没了发电机舱,电力中断,12分钟后,“印第安纳波利斯”号就被大海吞没。全舰1196名船员中,大约300人与舰同沉,约900人离舰,但因为来不及释放救生设备,大量舰员漂浮在水上。期间伤员的血引来了大批鲨鱼,在经过试探后,鲨鱼向毫无还手之力的船员发动袭击。据说鲨鱼并不喜欢吃人肉,只是好奇来一口尝尝鲜,就这一口有几个能承受?喷射的鲜血只会吸引更多鲨鱼,继续袭击幸存者。在接下来的5天时间里,约600人因暴晒、脱水、溺水和鲨鱼袭击葬身大海,全舰1196人只有317人幸存。魂归大海的船员至死都不知道,他们刚刚卸下的货物叫原子弹,正是原子弹的巨大威力,让二战结束的时间提前,某种程度上,承担原子弹运送任务的他们也书写了历史。
(4)沉船漩涡。舰体沉没时,大量海水涌入舱门,向下流动,吸入幸存者,这就是传说中的沉船漩涡。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孤独吞噬了求生的意志和信念,在生与死的边缘,精神先崩溃了……
洋洋洒洒四千字(如果喜欢,请点赞,鼓励小编奉上续篇),最后小编想说:战争是残酷的,战场上人性的闪光与黑暗都会展现;呼唤英雄,更应珍爱和平,因为每个人都是大事件下的一粒尘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