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内《向往的生活》,《漂亮的房子》到国外的《牛岛酒馆》,《带轮子的家》,《期盼已久的大海》等。 随着慢综艺的种类越来越细分, 从做餐厅, 到旅游, 到露营,到去山林深处开民宿,每一类都似乎有着相似又不相似的部分。透过宣传海报,说着快来看我,我可以给你提供美景, 美食,不用脑的笑料,和忘却现实的轻松一刻。 这每一项都仿佛是现代人忙碌生活中渐渐消失的部分,而这也是为什么慢综艺会层出不穷且被不断需要的原因之一。
从山林到大海
如果说《向往的生活》是打工人进入山岭得以两日休,《你好生活》则是更加深入的, 在本源上追溯被大众因为无时间而渐渐遗忘的重要命题。 很多本该被讨论, 却偶尔因”太主流价值观“而经常被大众忘记的议题: 比如环保,比如孝道,比如国土无双。
《你好生活》第三季以撒贝宁和尼格买提为双mc每期带领嘉宾以及央视主持人们,去到贵州、海南、北京三个地方尝试不同的活动:“房子改造”、“种珊瑚”、“一场心愿音乐会”等, 去了解当地的风土和那些背后的故事,节目的关键词是新青年生活分享。嘉宾也是期期都有重磅,倪萍、惠英红、毛不易、刘雨昕以及央视的流量密码王冰冰全部悉数到场。
从贵州毕节到海南, 撒贝宁和尼格买提去探访了独守深山一人拉扯五个孩子长大的奶奶, 为了祖国农业发展几十年在玉米田而错过妻子最后一刻的博士,和中科院员研究员一起潜水种珊瑚苗,将他们的故事以一种颇为现实的方式展现。
在贵州毕节时, 撒贝宁和尼格买提会为失独奶奶修缮住宅,最让我感动的不是这样一个活动本身, 而是撒贝宁和尼格买提两人对奶奶一人拉着五个孙子孙女心酸的体察。 这份细腻不是大张旗鼓说要做什么,是撒贝宁带入老人去考虑实际使用上的痛点,也是尼格买提顺手抚去奶奶脸上泪水的时候
在三亚去拜访为了中国种业研究工作了58年的程相文老爷子时, 你无法想到这样一位玉米种植的拓荒者在聊到自己的付出时候,只是推脱了一句各个人分工不同,
“我有今天了, 不是我干得好,是大家对我的信任”
而聊到因为长期在玉米田中,对家庭愧疚无法弥补的时候, 老爷子终究是绷不住了。
综艺节目中要讨论严肃的主题很难,但撒贝宁加上尼格买提这对“撒尼sunny”组合,一边是撒贝宁孩子气般的插科打诨, 一边是小尼的嗔怪和包容。
双mc的互动很好的中和了主题的厚重感, 同时也让制作组游刃有余地去追求了他们想刻画的综艺内核: 去展现这些在娱乐商业化下鲜少被大众看到,却不该被忽视的人群和事物。
这种不谄媚的特质是否是央爸给的底气,可以交给观众来评判。
纪录片的镜头语言
与其说是综艺, 但从某种程度上, 它更像是纪录片。
现在综艺制作中, 后采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在这部主打旅行综艺和新青年生活分享类综艺中,镜头语言却更像是纪录片,mc或是嘉宾的一对一采访镜头比较少,更多是通过嘉宾之间的对话或是旁白的形式来显露主旨。
同时这部综艺又很真实, 真实不仅仅在很多时候你觉得画面都没加滤镜,真实更是把不讨巧的一面展现给观众看: 它可能不太能给你提供不用过脑子的笑料或者是一小时的持续轻松, 有意或无意《你好生活》都带着央视出品特有的对内容大气度的独特追求。
从慢综艺说到避世
如果我们来讲讲另外一面, 也是因为对内容深度的追求,《你好生活》相比传统慢综艺的短板也是非常明显的。没有一个贯穿所有节目的主题活动, 剪辑节奏感相对薄弱,娱乐性更多只是依赖于主mc之间互动和单次抛梗,不带滤镜的画面不够精美, 甚至带有人文深度的主题也不一定是所有人在寻找的东西。
慢综艺为什么会火?
现代人的避世似乎总带着一丝逃避的意味。 要离开钢筋水泥 ,打开手机里的勿扰模式,仿佛只有当眼前是山林大海的时候, 才会允许自己的思绪漫游。
邮件的通知声可以一秒将人拉回现实, 城市里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一个美丽奋进的自我, ego就是我最棒以及我能做到最好。 邮件一封接一封,会议让脑子装满,理性和工作用功利性感性,说实话7小时的睡眠不足以把残存的工作量从社畜们的脑子里剔除去。
从某一角度来看, 《你好生活》在充满娱乐性的慢综艺市场池中或许不算最受欢迎的那一个; 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我们又要感谢这样一部,在收视率和娱乐性上,也许没有被过多要求的综艺。 也正是这样,我们才能跟着它,去探讨那些真正值得被探讨的东西,不被“流量”和“笑点” 所淹没。